最近闺蜜小美神神秘秘地把我拉到咖啡厅,掏出手机给我看她的经期记录APP:「你看这个月大姨妈刚走十天,怎么又见红了?」其实不少女性都遇到过这种非经期出血的情况。医学数据显示,约35%的育龄女性至少经历过一次黄体期出血,这个数字在职场压力大的城市女性群体中更是攀升到45%。
上个月接诊的28岁白领小林就是典型案例。连续三个月出现经前点滴出血,检查发现她的孕酮水平比正常值低了近40%。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黄体功能不全,简单说就是卵巢「后劲不足」,该分泌的孕激素没跟上节奏。
现在年轻人熬夜追剧、靠奶茶续命的生活习惯,让内分泌失调成了家常便饭。就像上周遇到的健身教练张姐,体脂率控制得完美,却因为过度运动导致雌激素波动,月经周期直接乱套。
更让人头疼的是那些藏在暗处的妇科隐患。去年有位患者反复出血三个月不当回事,结果查出子宫内膜息肉。还有长期服用紧急避孕药的姑娘们,把身体当试验田的后果就是激素系统彻底紊乱。
记得有个患者坚持用红枣枸杞「食补」了半年,结果查出子宫肌瘤反而更大了。医生建议还是要对症下药:孕酮不足的补激素,内膜问题的做宫腔镜,炎症引起的规范用药。
预防方面还真有些小窍门。我常跟患者说,记录月经周期比记明星八卦重要多了。有个做设计的患者把经期记录做成了手账,结果提前三个月发现了多囊倾向。保证睡眠这事说着容易,但确实有姑娘调整作息后,连痛经都缓解了。
黄体期出血就像汽车仪表盘的警示灯,偶尔闪一次可能没事,但要是经常亮可就不能视而不见了。上个月遇到个心大的患者,硬是把排卵期出血拖成了慢性贫血。特别要提醒的是,那些出血伴随剧烈腹痛的,很可能是黄体破裂在作祟。
作为妇科医生,我建议每个女性都要建立自己的月经档案。出血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这些细节,关键时刻能给医生提供重要线索。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