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周桂伊)小星
前天,微博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话题#电影气球导演呼吁多排片#。
最近,影院上映的电影不多,《气球》是上周五刚上映的新片。首日排片仅占2.4%,周末两天则跌至1%。上映四天,票房仅400余万。
面对如此残酷的排片现状,日常温和的导演万玛才旦也心痛了……
(万玛才旦导演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公平呼吁增加排片,期盼“跪求排片”这种事情真的不要再出现了。)
《气球》这部电影,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我就看了,电影很好,一直想找机会分享给大家。今天,趁着影片上映,也还有不多的排片,跟大家聊聊它。
电影的海报设计非常有意思,飘扬的气球正好挡在女人的肚子上,红气球与她的红衣融为一体,造成了孕肚的视觉假象,而这也点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没错,它讲的是一个藏区家庭里牵扯出的关于女性生育的故事。
这是藏地上一个普通的牧羊家庭,他们有一家五口,年迈的爷爷也和他们住在一起。
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记录他们的生活:达杰(金巴 饰)是一家之主维持生计,卓嘎(索朗旺姆 饰)负责对内照料家里,大儿子在县城上学,两个小儿子每天和爷爷一起出去放羊。
可是,就在你以为故事将全篇倾注于他们的琐碎日常时,“变故”发生了——
在自家的母羊完成交配后,达杰骑着摩托带着大儿子,去朋友家归还种羊。
天色已晚,他正和朋友喝着酒大口吃着羊肉,一个电话让他瞬间脸色大变:父亲突然离世。
于是,他摸黑带着儿子匆忙赶回家。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去找了上师,想知道父亲的亡灵会转世到什么地方。
上师说的是,亡灵会顺利转世回到家里。
曾经,奶奶过世后不久,大儿子就出生了,大家都坚定地认为,他就是奶奶亡灵的转世,而且他背上有一颗黑痣,和奶奶的一模一样。
可是,这次三个孩子都还小,家里没有其他女性,没有新生儿,爷爷如何转世回来?会不会是上师出了错呢?
那一晚,卓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心有余悸的她第二天去了卫生院,没想到自己怀孕了。
按理来说,也算件大喜事。
但是作为好朋友的医生,她的原话是:“坏了,你真的怀孕了”,另一边听到这个消息的卓嘎也是一脸严肃。
因为,她并不想生下这个孩子。
当地政策规定,多于三个孩子是要交罚款的。以及,第四个孩子的降生,会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看到这里,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这根本不是事儿啊,不想生就不生呗,又不是没孩子。
然而,在相对落后且拥有极强宗教信仰的藏区,卓嘎的子宫却引爆了一个又一个的雷区——
她跟丈夫达杰说了自己的想法,丈夫觉得这是大逆不道。
深夜,丈夫怒发冲冠地斥责:“你这个妖女”,甚至打了卓嘎一记耳光。
不仅是达杰,卓嘎身边最亲的人几乎都在制止她。
卓嘎有个当尼姑的妹妹,电影通过各种细节暗示,妹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但后来无疾而终。
即便妹妹出家,可心里仍旧没有放下当年的旧情人。在学校里的一次偶遇,以及对方写的关于他们感情的书(这本书就叫《气球》)勾起了她心中那段过往的尘缘。
姐姐发现后,把书扔进了火堆,而妹妹毫不犹豫伸手去救,还被烫伤了手。
曾经以为,这样的她应该是能理解姐姐的,或者出家带给她更多悲悯和洞悉,可是,她没有站在姐姐一边,而是像其他人一样强行劝服姐姐。
“既然亡灵选择了你的肉身,那么拒绝他的降生,他该多痛苦啊。”
卓嘎挣扎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拿掉孩子,自己一个人悄悄来到卫生所做流产手术。
手术正要开始,达杰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撞开了手术室的门,儿子也一起来了。儿子看着她:“阿妈,你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吧,生前爷爷对我最好,我想让他回家。”
一瞬间,卓嘎的眼眶就湿了,两行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电影《气球》里的冲突,并不只是卓嘎与达杰的生活和婚姻矛盾,而是现代文明推进过程与藏区的宗教与传统文化之间,是男性话语权与女性成长之间的交锋与碰撞。
卓嘎的子宫,宗教要干涉,丈夫要干涉,亲情要干涉,那么多裹挟里,唯独她自己的意愿,最不重要。
《气球》的叙事是缓慢的,从一开始,内在的矛盾和张力,已经在慢慢铺陈——
比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羊肉,电视里播放到一则“英国试管婴儿”的新闻,爷爷作为家中的长者,被传统文化熏陶最久且最具有话语权的人,他说“经书里的世界末日要来了”,然后让孙儿们把电视关了。
一个细节,反应的是“科技”与“信仰”的矛盾。
《气球》对“性文化”的符号和意义,进行了很深刻的剖析。
“避孕套”是全片很重要的一个线索,但这三个字却始终没有出现过。
最开始,它是孩子们手中的玩具“白色气球”,达杰反应过来后生气地说:“我不够用,你们竟然还偷偷拿来玩。”然后用烟头一一戳破了。
爷爷说,不就是气球嘛,达杰回答:“不是那种气球。”
后来有一次,两个孩子又发现了一个“气球”,于是兴高采烈地拿去跟小伙伴交换了哨子。
后来,被朋友的爸爸发现了,他气得找上门来,还跟达杰打了一架,但全程也没有提,说的是“那个东西”。
性,是电影里的藏区男人排泄生活苦闷成本最低的方式,但是,在他们心里,这件事依然是肮脏的。
没有话语权的女性,更加对这件事,充满耻感。
卓嘎为了满足丈夫的欲望,同时遵循“计划生育”政策,去找医生领取免费的避孕套,虽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她仍旧羞于开口,坚持找自己的朋友咨询。
接受采访时导演万玛才旦曾说:“如果卓嘎是汉族,她所有的困境都不会成立。信仰其实也代表某种传统吧,比如延续一千多年的佛教,几乎成了每个藏人生活的一部分。”
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中,“羊”这个线索,也直接对应着以达杰和卓嘎为代表的藏区男性女性。
当种羊冲进羊群,开始交配时,爷爷和达杰的状态立马就兴奋了起来。
有一只母羊一直没有产过仔,卓嘎说:“这只羊平时挺老实的。”
达杰说:“不产羔老实有什么用?!”
最后,这只母羊被卖到了屠宰场,换了儿子上学的学费,以及补贴家用。
这个细节暗示着,发展生产力、智力、文化都不是诉求,电影里的藏族男性,把繁衍看得至关重要,而女性的全部价值,几乎就是配合这种文化,作为个体的自我尊严,完全谈不上。
卓嘎万般忍耐生活的重压,最多只能跟妹妹感叹一句:“你当尼姑挺好的,至少比现在的我好。”
《气球》在海报非常引人注目,在海报里,气球是三件东西——避孕套,女人的胎腹,无拘无束飞升天空的红色“精子”。所以“气球”是什么?
性欲的牢笼,生育的载体,生命的起源。
之所以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是《气球》把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刻画得太丝丝入扣,用豆瓣网友科林的总结就是——
女人,一直在人性、教义、法律和集体潜意识的夹缝里,艰难生存。
很多观众也许会觉得,这样的事儿离我们很遥远,离都市很遥远。
其实也不尽然。
放开二胎后,网络曾经涌现出大量的吐槽——“现在不得不生了”“所有亲戚包括自己的爸妈都在劝我生,压力估计挡不住”“为什么要放开?”
种种压力也在说明,生育权并不完全掌握在女性个体手里,是家庭、婚姻、社会习俗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导演万玛才旦说,这并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作为从小在藏区长大的孩子,他也相信轮回转世,只是信仰也要反思。
万玛才旦出生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村庄,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做小学老师。后来得到一家基金会资助,走出藏区,去北京电影学院学电影。
现实与信仰、现代与传统,这些对撞,几乎充斥着他的每一部作品。
《静静的嘛呢石》中沉迷电视剧而不愿再返回寺院的小喇嘛;《老狗》中把家中纯种藏獒卖给别人做宠物的儿子,与极力反对,一生守护着藏族文化的老人;《塔洛》里以牧羊为生,最后因爱削去长辫的塔洛……
《塔洛》获得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万玛才旦凭借此片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金马给他的颁奖词是——
“聚焦藏人生活景况,以黑白影像粗粝质感勾勒出西藏大地的苍凉,更缩影着一代藏族青年的内心迷茫。
在心灵的高原上壮游,其实仍踌躇传统原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欲离何曾离,云空未必空。”
展现着藏区的文化,同时也带着大家不断进行反思,这一切并没有标准答案,而他,是时代的一个忠实记录者。
就像《气球》里最后那一幕——红气球飞走了,每个人在不同时空里注视着它飘走,然后慢慢消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答案。
《气球》只有1%的排片,但在浮躁时代,这样一部兼具故事性和哲思性的电影,它值得你走进影院,它的光芒不该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