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12月16日
755年12月16日 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明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1775年12月16日 英国作家奥斯丁诞辰
奥斯丁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897年12月16日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去世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年12月16日),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身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为题材,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深厚的乡土感情。其中有几篇是美丽的童话,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叙述塞甘先生的一头温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爱自由,不满足于后园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游,勇敢地和狼搏斗,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高尼叶师傅的秘密》描述塔拉斯孔城开设面粉工厂后使当地磨坊的风车都停顿下来,但高尼叶师傅磨坊的风车却照旧运转不休,原来他用生石灰冒充麦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却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出版。
《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萨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达达兰》中塑造了一个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漫画的手法讽刺资产阶级中某些人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
《雅克》叙述一个贫苦男孩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与《小东西》类似。
在《富豪》中,作者写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了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的社会风尚。
《努马·卢梅斯当》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长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讽刺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究,他毕生努力奋斗,终于混进了法兰西学院,成了被称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论著却被发现是假科学。
《萨福》写一个浪漫女子萨福的庸俗的爱情故事,曾受到法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产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1888年还发表了《一个作家的回忆》和《巴黎的三十年》两部回忆录。他的剧本《阿莱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国音乐家谱成歌剧。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1917年12月16日 英国作家、科幻小说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出生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
1917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迈因赫德。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当地邮局的报务员,他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和阅读旧的美国科幻杂志。曾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绘制过月球地表图,12岁父亲去世,他在中学和Huish语法学校毕业后,由于无法负担大学费用,他在校董会的养老金部门得到一份审计员工作。1934年,加入一个自称为英国星际协会的人数很少的高级研究团体。
他的科幻作品多以科学为依据,小说里的许多预测都已成现实。尤其是他的卫星通讯的描写,与实际发展惊人的一致,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因此命名为“克拉克轨道”。作品包括《童年的终结》(1953)、《月尘飘落》(1961)、《来自天穹的声音》(1965)、《帝国大地》(1976)和《2001》等。还与人合作拍摄富有创新的科学幻想片《2001年太空漫游》。
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游》。本书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68年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名作。
1920年12月16日 宁夏海源大地震二十三万人丧生
1920年12月16日夜,宁夏海源地区突然发生剧烈地震,人们刚刚从梦中惊醒,便被倒塌的房屋掩埋于地下。大地在摇动,天色阴沉,有雷声、风声连续轰响,天际处有地光闪烁明灭,野兽群集于荒野之上,哀鸣不已。
这次大地震达8.5级。方圆300里的广大地区均遭波及。自泾州以西至会宁,海源以南至秦州,共60多个县区均能感觉得到。大明时分,余震不断,北风呼号,灰尘弥漫,4座城市化为废墟,听不到任何人声。此次大地震死亡人数已达23万之多。由于地区广大,救护工作几乎没有,死、伤者达50多万人。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09秒, 宁夏海原发生了8.5级大地震!据后来的地震工作者考察分析,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因为破坏最严重的海原干盐池一带的宏观烈度竟达到12度,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山摇地动,电闪雷鸣,日月颤抖,天地狂风。
地裂无数,人兽尽死,一队驼商,尽陷地缝。
七十座城,顷刻无影,方圆几百,均遭灭顶。
宁夏海原地震地裂现在依在
大树被劈开
百县死亡,二十三万。两万余里,没了人踪。
新青陕甘,晋绥川云,八省震荡,沪摇港动。
余震三年,历史铭刻:八点五级,海原作证。
1937年12月16日 南京大屠杀中5千士兵和难民被扫射抛尸江中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6日,南京大屠杀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进城兵力约50000人,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的日军除了个别地或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人当场遇难。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夜,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
12月16日(日军占领第4天):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以毁尸灭迹。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免于死。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
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
12月18日(日军占领的第6天)夜,下关草鞋峡。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中国难民男女老幼共57418人,除少数已被饿死或打死,全部用铅丝捆扎,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并对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化,以毁尸灭迹。此次屠杀仅有伍长德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大方巷难民区内日军射杀4000余人。
1965年12月16日 英国作家毛姆逝世
87岁的毛姆
1965年12月16日,英国作家毛姆在法国里维拉因中风逝世,终年91岁。
毛姆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作品以文体明晰朴素、取材广阔、对人性有透彻的理解为特点。
“我宁愿读时间表和目录,总比什么也不读要强,这些东西比大多数作家写的小说更使人爱读。”这话是对一切持批判态度的毛姆在1938年说的。
毛姆在他20几岁时写了一些客厅喜剧。40多岁时,他创作了《人类的枷锁》(1915年)与《月亮与六便士》(1919年)。反击那些经常攻击艺术的人们,直到他临死之时他还是一个对女人的厌恶者,不可知论者,所以他的作品充满悲观主义的色彩。
1970年12月16日 《海牙公约》签署
在美国的倡议下,1970年12月6日,国际民航组织在荷兰的海牙召开了国际航空法外交会议,讨论有关空中劫持飞机的问题,有76个国家参加。会议于12月16日签订了一项公约,名为:《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
公约的第一条规定:“凡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任何人:(甲)用暴力或用暴力威胁,或用任何其他恐吓方式,非法劫持或控制该航空器,或企图从事任何这种行为;或(乙)是从事或企图从事任何这种行为的人的同犯,即是犯有罪行。”这就是公约对于非法劫持航空器所下的定义。
公约的第二条规定:“合缔约国承允对上述罪行给予严厉惩罚。”
对于劫持飞机的罪犯的引渡问题是这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美国和苏联都主张应将劫机罪犯遣送给飞机登记国。然而,很多国家则认为劫机多数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因此,不同意规定引渡。但是,与会国一致同意对劫机犯给予严惩。结果,《海牙公约》对引渡劫机罪犯的问题没有作出硬性的规定。尽管如此,有一点是明确的,公约规定了劫持飞机是一种严重犯罪,对于劫机罪犯的处理办法是:要么引渡,要么按罪犯所在国的法律起诉判刑。
到1983年,《海牙公约》已有100多个缔约国。
1993年12月16日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逝世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
1993年12月16日下午2时04分,中国人民所熟知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因病逝世,终年75岁。
田中角荣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敢作敢为的政治家。1972年,他作为首相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战后几十年中日关系的不正常状态。1974年他因涉嫌洛克希德一案下台,1976年他宣布退出自民党。1990年田中角荣从政界引退。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相会
在外交上,田中角荣创下了载入史册的壮举——恢复中日友好关系。战后30年,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1972年田中出任首相,决心对此有所突破,他力排众议、冲破重重障碍,毅然于1972年9月访华,同我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仅使日本在与美国明争暗斗的外交舞台上首次打了主动仗,而且为亚洲的安定奠定了基础。
1996年12月16日 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逝世
1996年12月16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原江苏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匡亚明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匡亚明是江苏丹阳人。他1926年8月加入共青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党的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1927年秋以团江苏省委特派员名义参加领导宜兴秋收起义。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匡亚明在白区坚持革命活动,先后被捕四次,在狱中关押四年余,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匡亚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总编辑,中共中央社会部(延安)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东局党报《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匡亚明遭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摧残和折磨。
1978年,匡亚明被平反并恢复了南京大学的领导职务。1991年他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
12月16日大事记
1598年12月16日 露梁海战爆发。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海军和中国明朝海军在露梁海战中联合击败了日本海军。
1653年12月16日 克伦威尔成为英吉利共和国的护国公,英国进入护国公时期。
1689年12月16日 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人民拥有不可剥夺的民事和政治权利。
1773年12月16日 波士顿倾茶事件。
1890年12月16日 人类第一次利用血清注射治疗疾病获得成功。
1899年12月16日 意大利AC米兰俱乐部成立。
1917年12月16日 俄国与德国等签署停战协议。
1927年12月16日 桂系与粤系开战。
1929年12月16日 大冶起义。
1941年12月16日 世界最大战列舰“大和号”正式竣工服役,舰籍归属吴镇守府,编入联合舰队。
1944年12月16日 德军在阿登进行“狮鹫”反攻计划。
1945年12月16日 中共派代表赴重庆参加政协会议。
1945年12月16日 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
1947年12月16日 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顿(John Bardeen)和沃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成功地在贝尔实验室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
1949年12月16日 毛泽东访问苏联。
1960年12月16日 在浓雾和雨雪交加中飞行的两架客机在纽约城上空相撞,机上127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丧生,另外5人是在相撞飞机中的一架在布鲁克林坠毁,酿成7级火灾时丧命的。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灾难事件。
1961年12月16日 巴林国国庆(酋长即位日)。
?1964年12月16日 哈罗德·威尔逊提出英国的“大西洋核力量”方案。
1972年12月16日 美国“阿波罗-17”宇宙飞船完成美国预定对月球的考察后朝地球飞来。
1978年12月16日 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
1986年12月16日 意一妇女一胎生四个试管婴儿。
1987年12月16日 民主正义党总裁卢泰愚当选南朝鲜总统。
1988年12月16日 英卫生部次官埃德温娜·柯里因“鸡蛋风波”辞职。
1989年12月16日 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1年12月16日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1991年12月16日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独立,脱离苏联。
1992年12月1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情与路透社联网。
1996年12月16日 国务院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6年12月16日 《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针对股票市场情况所发的“准社论”,本意是提醒股民对我国股票市场目前的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却引发了一场“股票地震”,股票市场全线下跌,股民们都懵了。
1996年12月16日 美中关系全委会发表美中战略走向报告。
1998年12月16日 北京市政府“首都之窗”工作会议透露“首都之窗”站点业己开通,成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政府网”。
1998年12月16日 美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1999年12月16日 中美就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赔偿问题达成协议。
2009年12月16日 中国工人入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仅次于美联储主席。
2011年12月16日 俄罗斯正式加入WTO。
12月16日出生的历史名人
1485年12月16日 英国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出生。
1770年12月16日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诞辰。
1834年12月16日 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出生。
1864年12月16日 爱国志士邱逢甲出生。
1866年12月16日 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出生。
1901年12月16日 美国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生。
1928年12月16日 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狄克出生。
1948年12月16日 香港电影出品人、监制、演员向华强出生。
1969年12月16日 小米科技创始人、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雷军出生。
12月16日逝世的历史名人
705年12月16日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逝世。
1598年12月16日 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逝世。
1945年12月16日 发动对华战争的首犯前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在东京获洼的荻外庄服氰酸钾自杀。
1963年12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罗荣桓在北京逝世。
1966年12月16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逝世。
1975年12月16日 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员之一康生去世。
1982年12月16日 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殷良弼逝世。
1995年12月16日 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水华逝世。
2006年12月16日 著名爱国人士、护鼎功臣,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人吴培文逝世。
(m.zxxk.com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