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童观察》视频号,即可收看直播回放
感恩大家对罗总直播内容的关注认可和信任。大家可以点击《中童观察》视频号查看直播回放。同时为了更好地留存,现就原内容整理全文如下:
有人说,2022的英文是“2020 two”,决定了2022是把2020年再来一遍。但是,从目前来看,2022的情况比疫情元年要严峻得多,尤其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冲击。现在,2022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多,外部环境的演变继续朝着“确定的不确定性”方向发展,疫情卷土重来、防控升级、国际国内局势等重大事件继续并将更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虽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一季度GDP增长4.8%,但大多数行业、大多数企业、甚至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刺骨的冰寒。“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前几天,美的传出要做三年过冬的准备。
接下来,母婴产业会有哪些重大的变化,又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演变呢?
一、市场大势——挤出效应明显,转折之年不变
今年一季度,虽然某些区域存在疫情影响,但总体而言,一季度母婴行业还处于相对正常状态。某些区域,部分门店三月份甚至出现同比去年不小的增长,部分品牌一季度也实现了同比增长。三月底开始,疫情加剧,范围扩大,全国各地防控管理更加严格,闭店数量和闭店时间在增多,物流受阻,消费紧缩,市场步入再探底阶段。产业还是那个产业,但市场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市场。虽然,目前全国的疫情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但不意味着疫情的威胁已经退去,尤其是企业信心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们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1、成本的压力。人员的压力、房租的压力、库存的压力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资金的压力。曾经,我们感叹人不好招,现在很多公司面临着减薪减员,辞掉辛苦培养几年的员工,成本是降下来了,但前期培养投入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无法挽回的。
房租能不能降?只能说看运气看缘分,房租是约定性的,除非在签约之时把租金降下来,否则中途谈房租减免是很难的事情。毕竟租赁国有房产的公司是少数,尤其是母婴店,房东很多是个人,同样面临房贷的压力。并且,真正好的店铺非常抢手,物以稀为贵,有些区域的房租现在还在上涨,譬如购物中心相对稀缺的武汉,购物中心的租金还在上浮。
库存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代理商,这个压力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只能通过提高货物周转速度降低资金占用的压力,而周转速度的提供与选品直接相关,在代理品牌不变的情况下,在品牌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代理商单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难度很大。
2、原料涨价的压力。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多都处于上涨通道,譬如农产品,受国际局势动荡影响,年初就在上涨,俄罗斯、乌克兰都是农业出口大国,俄乌战争更加刺激了这种上涨。譬如纸的价格,也在持续上涨,还有很多原料价格都在上涨,这些原料的涨价都将传输到生产环节,导致奶粉、纸尿裤等成本的升高。举个例子,奶饲料的重要成分豆粕价格上个月已经突破了5000元/吨大关,去年同期是三千多。今年以来,每公斤奶饲料成本已经上涨了六毛多,这都直接导致终端产品的成本升高。
3、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最近一段时间,美元维持强势地位,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基本都处于贬值通道。人民币的汇率已经从三月最低点6.3攀升到现在的6.8,利好外贸型企业。但对于相当多的原料需要进口、成品需要进口的母婴行业而言,带来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上涨。
4、供应链受阻的压力。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没有那么明显而已,上海疫情把影响推上了顶峰,影响的不仅仅是进口供应链,还有出口供应链。对于母婴产业而言,则主要表现为进口供应链的受阻。直接导致前一段时间一些进口奶粉价格的窜高,以及一些进口奶瓶、婴童食品的缺货。其实,不仅是上海疫情的影响,还有俄乌战争对陆路中欧班列的影响,以及航空运输成本的提高,这些对母婴商品、重要原料的进口均有影响。
5、消费力下降的压力。绵延三年的疫情对于消费力的打击很大,再加上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等的影响,消费力的下降已经由中低收入群体向中高收入群体覆盖,最近两个月互联网大厂成部门建制的大力度裁员就是佐证。母婴产品是典型的高质刚需消费产品,消费力下降在母婴产品上的直接反映就是保证刚需的基础上减少复购、保证高质的基础上选择平价。
以上这些压力,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压力,都对整个母婴产业造成挤压式的冲击。今年还有奶粉二次注册、新国标实施,还有前几个月有些区域公布的依然下降的出生率,还有很多很多对我们的生意造成影响的因素。在我们今年的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母婴从业人员面对不确定性危机时的坚韧、坚持、坚守和变革、突破、创新。同时,也明显感受到母婴产业的挤出效应在增强,有些老板已经在心理上选择了躺平,有些已经在行动上选择了躺平,还有部分已经退出了这个行业。接下来,无论是品牌,还是代理、零售,都会感受到这种挤出效应,还会有人陆续离场。
即使挤出效应如此明显,我们对今年整个市场的判断仍然维持去年年底CBIS的主题——转折之年。在去年的CBIS上,我们指出,转折之年,不是说2022年生意就开始好做了,而是整个产业跌无可跌之后,开始进入新的上升通道。并且,我们还要有思想准备,2022年上半年可能会更难,那可能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现在,回头看,今年上半年的市场形势跟我们去年底的预测大致相同,并且由于疫情的反复,比我们预测的还要严峻,我们的生存环境比预测的还要难,现在是真正的至暗时刻。那为什么我们仍旧认为今年是转折之年呢?因为母婴产业几乎是所有产业中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也是最具刚需特征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母婴产业会最先走出谷底。出生率已经上升到国策,相关政策出台后的落地执行会陆续进入实质阶段,会有一波政策红利。挤出效应确实会导致一批从业者退出市场,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市场容纳度有限。而最终坚守在行业里的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是经历长征后到达陕北的三万红军。
我们相信,母婴产业沉淀的有底蕴的优秀品牌,以及创新力强的新锐品牌,新型、新模式的代理商,无论成立时间长短、门店数量多少、都在追求年轻态的门店,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会从不同维度从谷底向上攀升。做为母婴人,我们要为自己打气——低谷之后是复兴!
二、品类品牌——差异中有共性,聚合中有分散,分润体系重构
母婴产业的各个细分品类在几年前已经呈现分化趋势,今年的分化更加明显,不同品类的共性特征就是刚需品的继续强化,非刚需品的刚需化。在品类分化的同时,品牌的分化同样在进行,集中度提升的同时,伴随着创新品牌的涌现。
1、奶粉基本盘地位依旧。从19年开始,婴配粉就步入了存量时代。根据中童传媒推出的奶粉销售指数显示,疫情的两年多时间,婴配粉在门店的平均占比依然维持在一半以上,即使像孩子王这样服务板块比重高的门店,去年的奶粉依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同时,由于窜货导致的奶粉实际成交价走低对母婴渠道的利润造成打击。在过去两年中,奶粉占比升高但门店利润下降的门店不在少数。
今年,门店生意更难,但奶粉基本盘的地位没有动摇,综合门店销售占比依然在五成以上。并且,不同类型的母婴店对奶粉品类的定位开始出现差异分化,精品店依然维持百分之二三十的奶粉销量占比,单体母婴店基本上是被动式增加奶粉销量,大部分母婴连锁在奶粉主导的基础上做其他品类的均衡发展,还有部分母婴连锁,在重新聚焦奶粉纸尿裤,抓住强刚需,希望集中资源把自己擅长的发挥到极致,弱化其他品类。
2、奶粉品牌战、配方战、模式战。今年渠道商在对奶粉品牌的选择上出现了新的变化,有些代理商只做一线大牌,还有些代理只做二三线。一线品牌在逐步扭转大牌好卖不赚钱的品牌印象,增加高毛利产品(非渠道专供品),一旦一线品牌的高毛利产品上规模,将对二三线品牌形成打压。二三线品牌不能在全国市场与一线大牌全线作战,要适度聚焦重点区域,与区域渠道商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宁可减少市场覆盖甚至舍弃部分市场,也要把重点市场做深做透,全国市场造势打品牌、重点市场收获做动销,形成一线品牌无法动摇的根据地市场。
新国标、二次注册,则将婴配粉的配方升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有机、a2逐步成为高端标配。羊奶的寡头化趋势加强,十亿级品牌阵营扩大,中小羊奶品牌的机会在于在配方趋同的情况下、迎合消费潮流提出新概念,在于优选区域优选渠道重点投入,做小市场、做深服务。同样有机仍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还处于品类的快速上升通道,除了上规模的大品牌外,中小有机奶粉品牌仍然存在机会,相对空白的区域和渠道很多。
特配粉已经步入快车道、赚钱效应开始显现,但很多渠道对特配粉的认知空白,很多消费者对特配粉的认知具有很大局限性,无论是渠道还是消费者均需要持续教育引导。进口特配的市场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但国产特配粉将会以远超进口粉的增速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在婴配粉市场缩量的情况下,儿童粉仍将保持高增长,但品牌分化会比较明显,两千万以下体量的品牌生存会很难。成人粉、老年粉会是全家化的一个出口,但在母婴渠道的增速不会很快,会呈现稳步增长的体征,除非开辟全新的、适配性强的新渠道。
3、奶粉窜货会基本得到遏制。目前奶粉窜货已经比去年有所缓解,不少品牌的窜货价都在提高,窜货的利差空间越来越小。与去年还有部分品牌对窜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同,现在所有的品牌对窜货都是坚决打击的态度,区别在于政策的严厉性和团队的执行力。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内码,窜货会进一步得到遏制。但对窜货不能有松懈,窜货既有利差的因素,也有消费力的因素,消费力的急剧收缩使得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属于价格敏感型,因此,要谨防未来可能出现的消费力再度萎缩,这就有可能引发窜货反弹。
4、营养品延续增势。应该说,近几年,营养品一直处于上升通道,除了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营养品市场混乱,有企业浑水摸鱼。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营养品在不断加强品牌化、规范化、品质化。今年营养品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增势,去年和前年疫情清洗了一批营养品企业,目前市场上存留的都是有品牌意识、产品品质过关、有一定实力的品牌。这些品牌愿意投入,这对于当前的渠道商而言是相当大的支持,虽然市场难,但这些品牌的投入产出比反而更高。同时,消费者的营养意识确确实实在提高,直接导致营养品的渗透率和复购率均在提升。从门店的角度,一部分传统门店寻求转型健康管理门店;一部分门店虽然没有转型健康管理、但把提升营养品比例做为重点突破方向,这类门店既有省级头部连锁,也有地市级头部连锁。这些都为营养品品类的整体向好创造了有利条件。
5、婴童食品增长的同时品牌更替加速。婴童食品在今年总体表现不错,尤其线下门店食品品类保持了较好增长态势,有线上物流受限、需求汇集线下的原因,也有品类渗透率提升的原因,但进口食品在三四月份供应链受到很大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网红婴童食品在促进消费者品类认知和品类教育引导的同时,对品类也有一定的杀伤力。
一方面,网红品牌的存活或活跃时间在缩短,这与一年来大消费板块中新消费品牌的急剧衰落的现象一致。并且,新网红品牌的成长很多是伴随着老网红品的衰落,品牌更替加速,新品迭出,非常热闹,但市场上很难形成有效、有底蕴的品牌积累沉淀。另一方面,品牌的骤起骤落让线下渠道受伤不轻,不推会丢掉流量红利,推了最终压一堆库存,速度和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婴童食品,不管是线下为主还是线上为主,都要双线作战。线下重视渠道动销赋能,打牢品牌根基,线上重视消费教育,做活品牌形象。这样,才有可能在保持迭代速度、迎合年轻消费的同时还能沉淀品牌。
6、用品受影响大但创新度最强。用品是今年受影响最大的品类,不是用品不是刚需品,恰恰相反,大部分用品都有强刚需特征,譬如喝奶就需要买奶瓶,但今年难在复购率太低,很多宝妈都在省着用。两个奶瓶够用,就不会再买第三个奶瓶,归根结底还是消费力收缩。用品这几年在创新、设计、颜值等方面有很大进步,无论是喂养用品、洗护还是纸尿裤。今年,不少用品品牌受成本飙升的压力,都在不同程度提价。而消费力又面临萎缩,因此用品的质、价上升通道会受到影响,但用品的创新方向不会发生变化。与婴童食品类似,用品也要线上线下同步作战,线下沉淀品牌,构建稳固的渠道关系覆盖体系,形成品牌基本盘。线上做好品牌年轻化、消费者认知,让品牌形象更灵动、鲜活。
7、利润重新分配。与其他行业相比,母婴产品基本上都属于高毛利,品牌商有充足的利润空间来设计各级渠道环节的利润分配,保证代理商和门店的利润需求。现在,价盘已经不是原来的价盘,成本也不是原来的成本,产业链总体利润受到压缩,原有的分润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的现状。所有企业都想赚取高额利润,但在产品同质化、模式同质化、消费力下降、高价支撑度不够、渠道分化的现实环境中,高毛利(无论是品牌还是渠道)越来越难,低毛利时代已经来临,只是大家还没有习惯和接受。这时候,就要考验品牌商的智慧,品牌商需要解决一个重要命题,在没有高毛利支撑的情况下,设计出代理商和门店都能接受的合理的分润体系,并且消费者能够接受这种体系的终端价格。要让渠道接受,既要设计,也要引导。
三、渠道未来——分化、进化、年轻化
20、21年关店比例很高,今年前四个月,关店率有所下降,原因不是大家都好过了,而是到了关无可关的阶段,再关店就意味着退出母婴行业。无论是传统店、精品店,还是健康管理门店,无论是省代还是地代,都面临进店难、动销难、活动难、开新难、选品难等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渠道被锤炼被打击的同时,心智也在成熟,抗打击能力在提高。未来,母婴渠道会有哪些变化?
1、渠道分化。渠道分化是近几年渠道的一种常态,这种分化以部分渠道退出市场、部分渠道维持现状、部分渠道顺应潮流的态势存在。今年,在我们的调研访谈中,无论是代理商还是门店,由于区域不同(疫情影响程度不同)、规模不同、代理品类品牌不同、经营模式思路不同,导致目前的生存状态差异极大。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市场,也出现了近乎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代理商接下来要考虑资金的安全性与生意规模的均衡问题,要考虑利润优先还是销量优先的问题。
我们建议,要在资金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牺牲部分利润保销量,做减法精选门店的同时做加法加大服务力度。现在已经有一些代理商希望回归到不提供服务只赚差价的时代,认为这样省心,少赚点没那么累。持这种观点的代理商要及早打消这种念头,否则,以后想累着赚钱都没机会。门店今年的压力普遍较大,但是经过去年、前年以及今年春节前后的关店潮之后,关店的空间已经不多,即使没到关无可关的程度,也已经很接近。在该关的店差不多都已关了的情况下,短期内,出现大幅度关店潮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不意味着目前市场上留存的门店都生意很好,而是这些门店亏损的不多。并且有不少门店经过两年多的考验历炼后,心态开始平和,可以较为从容面对困境。也有部分门店抱着躺平半躺平心理,这类门店相对比较危险,极易在有可能的新一轮探底中被淹没。
2、选品要素不变,换品节奏加快,要质更要young。以前,除了精品店,其他母婴门店的换品速度都比较慢。一方面是比较谨慎,上架一个新品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采购谈判;二是被动换品的情况较多,就是消费者到店咨询某个品牌多了,门店才会考虑上新。这几年,本来消费者到店数量就在下降。现在,疫情反扑更是导致到店率锐减。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到店顾客的咨询来进行换品,这个节奏会很慢,也会不准确。尤其是现在的宝妈跟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在店里看不到自己想买的品牌会问店员有没有,现在的宝妈是一看没有,不会再问,直接就离开了。消费者购买偏好很难从门店端获取,尤其是非奶粉品类。这个时候,门店换品的依据是什么,又如何把握住选品的潮流?
企业具有时代性,选品同样具有时代性。社会经济对人们消费偏好的影响是加速度的,直接带来的是宝妈的代际差别的间隔越来越小。从以前十年五年一代沟,到现在三年一代沟甚至两年一代沟。代际的差别表现在购物选择上,就是审美观、择品观的差异,这就导致门店必须加快换品速度,以适应不同代际宝妈的需求。年轻化永远都是母婴产业的选品逻辑,不管什么时代,宝妈都是这个时代的年轻群体,只是年轻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这种内涵的理解有时候又是不可描述的,不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靠学习很难把握年轻化的精髓。怎么办?如果老板不能跟上年轻潮流,就必须让采购队伍年轻化,必须从宝妈扎顿的地方发现宝妈的喜好,可能是小红书,可能是知乎,可能是宝妈群,可能是其他。
与品牌招商是个常态动作一样,渠道选品也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在2020年6月,中童曾经提出渠道再选品,当时,疫情黑天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品牌商在应对疫情的表现、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渠道毛利的要求等,都对渠道选品提出了基于当时环境的新标准。现在,品牌格局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再次引发渠道再选品。不管怎么选,渠道商选品的原则其实一直没变:品牌重视渠道,跟上消费潮流,有利有量,政策稳定,产品稳定。
从16年起步开始,精品店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着稳步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两年,精品店成为母婴零售的新业态标杆。精品店的成功,不是表象的店面装修、陈列的颜值成功,而是对90后宝妈的全方位认知、对母婴商品消费心理精准把握的成功,是综合商品、体验、互动、价值观、买手、环境、店客关系为一体的成功,是母婴新消费方式新生活方式的成功。与其他母婴店一样,精品店目前也面临困境,在封店、购买力下降的同时,还面临由于疫情导致的进口商品供应链受阻的难题。
但需要明确的是,供应链问题是阶段性问题,并不意味着精品店以前的成功逻辑被推翻。我们要清晰认识到,精品店所代表的年轻态方向是母婴零售的趋势和潮流。精品店目前遇到的供应链问题随着疫情的缓解会逐步得到解决,但现阶段精品店要快速进行进口替代,从国产品牌中选择进口替代品,不能坐等供应链恢复。对于国产品牌以及供应链稳定的品牌而言,这是进入精品店的一个有利时机。
3、从“门店”到“店商”。在过去的两年中,母婴门店尝试了直播、社群、小程序、社区团、天猫京东开店以及APP等等手段,在实体零售之外,开辟新的战场,弥补店销的下滑。两年来,有成功的,有屡败屡战的,有不了了之的,有重归老路的。今年前四个月,不确定性大增,门店随时有无法开店经营的风险,新的销售方式已经不再是补充,而是必须跟上的重要支撑手段。在大多数区域,母婴门店都在经历生意模式的打散与重新组合。当门店的开店时间不可控与消费者的出行时间不可控同时发生时,门店原有的面销逻辑被冲击,必须真正建立“屏幕销售”(直播、社群、小程序等通过手机屏幕沟通销售)的能力,这就是要从门店转向“店商”。
店商与电商最大的不同,是店商的核心竞争力的立足点是实体店,而纯线上电商的核心竞争力的立足点是获取平台流量。实体门店是店商开展一切线下线上销售的基础,是宝妈信任感的基石。实体门店的到店购买核心覆盖区域将由以前的三公里收缩到一点五公里,同时,非到店购买覆盖区域将大幅度提升。因此,店商不是降低实体店的地位,恰恰需要实体店品牌形象的打造提升,真正形成零售商品牌,能够辐射更远的消费者,让没有到店的宝妈能够在线上放心购买这家门店提供的商品。
4、更多门店社区化。曾经,社区店、街边店、购物中心店是母婴店的三大类型。遵循要么距离消费者住所近,要么距离消费者聚集的地方近的原则,这几年,单纯的街边店逐渐势弱。疫情期间,购物中心店体量大人流大,关店的风险也大,已经有不少的购物中心店吃了时不时封店的大亏。社区店符合便捷的需求,这也是中童提出的母婴门店是专业便利店的定位。
社区店与购物中心的趋同性不同,不同位置的社区店,装修、陈列、品类、品牌都会有所不同,都要跟所在社区的消费能力和偏好相结合。今年一个大问题是有需求,但由于无法到店,以及物流配送受阻导致有货卖不掉,消费者想买买不到。在第三方物流不畅的情况下,社区店具有贴身配送到家的优势。2020年3月,中童提出,社区母婴店要成为社区的健康服务中心,今年的强不确定性促使社区店的定位加速转型,就近服务消费者。
购物中心店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购物中心店一般以高端店为主,并且在模式上主要依赖购物中心自身的集客效应,利用购物中心的诸多儿童配套设施。这样的好处是,门店通过付出高房租获得了客流。不好的地方是,过度依赖购物中心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母婴店更偏向于纯商品售卖,缺乏店内场景的设计和服务板块的充实。建议购物中心店要适度留出空间,做一些小场景陈设。既要充分利用购物中心的流量优势,也要打造门店自身的场景闭环。
四、消费根基——消费层级重新定义
母婴消费一直是高半格甚至高一格消费,反映到市场上,就是前几年母婴商品价格持续攀升。每一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产品,即使这个产品超出了他们日常的消费水平。
疫情,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只瘪了钱包,对收入预期也有沉重的打击,现实和预期的双双走低直接影响到消费抉择。疫情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催生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也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底气。持续的疫情影响,对中产群体的影响很大,对消费市场的超格消费影响很大。因此,消费结构由纺锤形向葫芦形演变,高端超高端影响不大,中间消费层下移。
中童的总编王晨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中产跌落。这部分消费者消费力下滑,但消费审美依然在线,对调性的要求依然没有什么变化,结果就是他们对于购物氛围有要求,对品质有要求,对于品牌虽不像以前追求大牌,但依然有品牌调性的需求,对于价格出现了消费跌落。这部分庞大的人群大部分是母婴消费人群,他们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发生的层级的变化,需要有新的品牌和新的门店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疫情延伸的新机会。我们可以看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市场,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品牌都是这个阶段诞生的。
当然,这个新机会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对于品牌而言,现在不少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在飙升,商品价格有涨价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消费者希望买到高品质又有不错性价比的商品。对于代理而言,选品的标准没有明显变化,但选品维度的排序会发生变化。对门店而言,这样一批跌落的中产,他们需要的不是高端店,也不是比较low的传统店,而是新型的品质店。
谨慎还是激进
去年底,在第八届CBIS上,我们给出的2022年关键词中,有一个关键词是“提质增效”。我们指出,现阶段,简单的降本节流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换句话说,非常时期,要控制成本,但利润和效率不是仅靠控制成本、缩减费用就能实现的,钱是赚出来而不是省出来的。该投的钱,必须要投。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2020、2021年,无论是品牌商,还是渠道商,面临的一个共性状况是销售收入可能持平,但净利润大幅下滑,或者净利润下滑的幅度远大于销售收入下滑的幅度。2022年上半年,有可能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要高度重视费效比,一些无效的投入要减少,原来铺大面的投入,要选优选精。
这是我们去年底的分析,跟今年前几个月的形势基本吻合。前几个月,有些区域还在继续关店,但有些区域去年已经把亏损的店都关了,现在关无可关,活的依然困难。品牌层面,不少品牌都缩减了预算,减少投放,减少费用,压缩成本。当前的局面,所有企业都要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但是我们要谨慎,但不能保守,不能什么都不做,不能心理躺平。行业好的时候,都是竞相投入,一个比一个敢投敢花。行情差的时候,是不是要比谁比谁花的少呢?
当然不是!还是要投入,但要抓住机会精准投入,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不是盲目激进。现阶段我们更要从竞争角度思考,我们不需要做100分、不需要大力度投入,我们要做的是比较优势。以前对手是做了90分,你也要做90分。现在对手可能只有50分,那么你就没必要做90,做60分就可以。投入不多,效果不小。当大家都保守时,有一个企业适度投入,就会产生远超以往的效果。
母婴产业具有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刚需特征,但在当前以及未来可能的情况下,危机依然高位运行。并且,与两年前不同,这次的危机和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从业人员的信心将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前几年我们一直抨击的“丧”文化将可能在行业蔓延,产业的根基也将被动摇。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应对、渡过此次危机,母婴产业将真正具备了内生动力,真正能够跨越各种周期,真正能够实现自我变革、自我进化、自我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