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不打杈要歪,人不教育要栽。”母亲秉持这种朴素的育儿理念,带大了自己的孙儿。母亲舍不得打孩子,唯一厉害的就是嘴上的说教,滔滔不绝的念叨之中,让孩子从小意识到了讲理的重要性。不动武、唯认理,只要把他说服了,后续的事情就顺溜多了,真可谓“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透”。
由于工作缘故,妻子早早离家外出讨生活,孩子三个月时断奶,就交由母亲抚养,其艰辛无法言表。孩子小,吃喝拉撒哪一样都离不开人,把母亲牢牢地拴在家中,地里的活计全包给了父亲。母亲有时心疼老伴,要带孩子下地去看看,父亲忍不住要说她几句,在父母心中,孙儿的健康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孩子蹒跚学步之时,父亲就用家中的木头扎了一个孩子手扶的架子,简单、实用,让孩子扶着慢慢学走路。现在看来,这个木架子充满了原始和寒酸的味道,远比不上市场购买的学步车风光。
然而就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架子,让步入中学的孩子充满了童年的甜蜜回忆,每每暑期回家看到几根木头扎成的“学步车”,幸福感充盈在心间,钦佩爷爷的“巧思妙想”,一家人也在谈论中开心快乐。
“火从小时救,人从小时教。”从孩子喊第一声爸爸妈妈开始,母亲就着力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母亲识字不多,教孩子最多的是背诵“老三篇”,那是她年轻时就已背得滚瓜烂熟的文章,充满了时代的印记。
孩子充满童稚的声音传来,内容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当中经典的句子,着实让我和妻子吃惊,赶紧在网上搜搜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不禁汗颜,别说背诵,就是其中的句子我们也说不上一二。
听着儿子流畅的背诵,眼眶不由湿润,一篇文章要让孩子逐字逐句背诵下来,不知道母亲花费了多少心血和功夫,无数次的反复和重复,让我也感觉心力憔悴,更何况上了年纪的老人。
母亲育儿的办法绝对“土”,然而却很见效。屋子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写写画画的东西,有的像动物,有的似植物,有的是一笔下来,有的却是多笔涂抹,每一张上面都不雷同。歪歪扭扭的字儿,形式多样的花儿,不一而足的鸟兽,每一样都是一个花式,绝对让“名家”赞叹不已。
母亲用这种氛围烘托的办法引导着孩子去学习、慢慢沉下心,专注于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比是一种鼓励,氛围也是一种激励。时至今日,画儿依旧被母亲精心地贴在墙壁四周,始终不让我们取下来,待孩子返回老家,看到自己童年时的笔墨,依旧有一种幸福感在心中沉淀。
闲暇时,母亲会逐一清理画儿上的尘土,有时在某一张画儿前观看很久,上面有孩子幼时的笑声,也有她手把手教育孩子时划过的痕迹,今天,都成了一种甜蜜的回忆!
光阴荏苒,孩子眨眼到了十二岁,挺拔俊朗的个头,使得我只能“望其项背”。孩子跟着我们在距老家千里的校园求学。每当暑假来临,孩子就嚷嚷着要回老家,那里有他的“诗和远方”,有血浓于水的牵挂,有对爷爷奶奶的思念,有对老屋一砖一瓦的眷恋。
站在那一张张图画前,儿子早已回忆不起来当时画画儿的情形,甚至看不懂自己所画的内容,唯有一张张泛黄的纸张诉说着岁月的匆忙。
厚重的乡土,质朴的父母,低调、纯粹的育儿情怀,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朴实、踏实、专注、勤奋的性格与习惯,与人为善有爱心,这不啻为一种无价之宝,深深地沉淀在孩子的言行举止之中。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孩子没有金钱的挥霍,没有咄咄逼人的骄态,没有丰厚物质的炫耀。唯有助人为乐的举止、有学习时沉浸书本的专心、有闲暇时健身跑步的自觉、有对远方长辈的深情牵挂……
曾经自认为父母的育儿方式单调、乏味,缺乏新意、创造,岂不知里面蕴藉着父母的真情挚爱,饱蘸着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许盼望。学无止境,父母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文作者小石头授权新集旧事发布,小石头,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喜欢码放文字,享受写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