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中说道:
“我绝对知道你作为孩子的妈妈必须要细细体味着真实的育儿经验,甚至你放弃了整个世界也不愿失去这种养育经验。”
是的,这完全就是我的写照,一个养娃“上头”的妈妈~
这段时间在有外婆帮忙照料的时候,我得以抽空把一些日常片段记录下来。从“功利”的角度看,我已经品尝到些许养育的“成果”了。这里整理三篇,分享如下。
#1
昨天中午,在河边玩好,小宋爬木板准备回家的时候,右手手掌不小心扎进去好多刺。
他把手伸向我,皱着眉头冲我说:被扎了。我赶紧走过去一看,小小的手掌,大大小小的刺起码有五六根。
我一时好心疼,赶紧帮他把好处理的都拔掉了,剩下两个扎进肉里,我的指甲拔不出来了。我跟他说妈妈现在弄不出来,我们回家可能用镊子夹一下,如果不行的话可能还得用针挑一下。
小宋说好,“可能要用针挑一下吧”,还自我安慰道:很快就会好的!
但是,到家后看到外婆拿的针,小宋害怕了,拒绝处理。而且好像很快忘了这事,跟没事人一样接着玩,我们也就暂时随他去。
可是午睡醒来后,比较粗的那根刺的部位有点发红发肿,一碰小宋感觉到疼痛,开始哇哇大哭,哭了好久,不让我们碰,看也不行,小拳头攥的紧紧的,独自委屈哭泣。
我打出“共情牌”:妈妈知道很疼,妈妈小时候也被扎过好多次,外婆就帮妈妈挑出来,然后很快就好啦,blabla…
“后果牌”:如果不把它弄出来,你的手就会一直疼一直疼的…
但不管我怎么说,小朋友就是不让看,一说就委屈到哭,一会儿又跟没事人一样继续玩。好像不碰、不说,那个刺就不存在了。
外公说把他摁住一下子就弄出来就好了,外婆说d音看到用什么醋啊糖啊放到水里泡一泡就会出来,爸爸视频里说得赶紧处理啊,不然发炎啦问题严重啦……
说实话,我的心里也是很着急,那个刺仿佛扎在我心里一样。
但我相信孩子,相信我们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相信一以贯之的Pikler。
我跟外公外婆说慢慢来,跟爸爸说交给我来处理,跟孩子说妈妈可以等你准备好,这需要很勇敢才行。
一个晚上他都没让我看,我继续不强迫,积极引导。
一直到今天早上,小小的手终于伸出来,那个部位已经有脓了。我知道他有点接受了。
:我们已经积蓄了一晚上的力量了,一起来把这件大事完成吧!把刺处理完,很快就会好起来,然后又可以去玩沙子啦!
:你想先吃饭还是先挑刺?
:先吃饭!
吃完饭后,
:你想先刷牙还是先挑刺?
:先刷牙!
刷完牙后,
:好啦,我们现在得把刺处理掉了,完成我们今天的大事!
我抱着他,让他背靠我坐在我腿上,他还是有点害怕的,手不自主的往里缩。我一边引导,一边轻轻的把起脓的部位挑破,一挤,那根大大的刺就出来了一半,我再用镊子把它夹起来。小宋看见大刺已经出来,也放松了些,第二根小小的也很快出来了。
:太棒了!今天的大事顺利完成!你真勇敢!你的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现在我们出去玩吧!
今天不时有邻居们问刺出来了没有,我说早上弄出来啦。小婆婆十分震惊:你跟他说,他真的就肯啊?
我说对啊!心里满是自豪❤️
#2
头发长得太长太乱,要去剪掉的想法已经在我心里好几个月了。但在乡下没有车不方便,我又嫌来回等班车时间太长,一直没有去。
上周一,妹妹去城里上班,但忘了带药。发信息问我什么时候去城里剪头发,顺便给她带药。
(我们住在乡下,妹妹在城里上班,周末回来。上上个周末,她在带孩子去田里玩的时候不小心把脚给扭了。)
我一看时间,正好马上有一辆班车要来,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
当时以为班车随时都会来,拿上药膏,跟孩子说明了一下,我就跑出去等车了。可这一切对于孩子来说太突然了,立即大哭着要跟妈妈一起去,我走出去好远还能听到他的哭声,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相信外婆,也认为我已经告别过了。
可是,班车一直没有来,我的心却逐渐平静下来。远远的看到外婆牵着孩子走在田边路上,我心里的不舍越来越多。
我真的必须现在就要去吗?剪头发并不是什么紧急的事,药膏也可以让傍晚会去城里的大哥稍带去。
在等了快半小时后,同村一位开卡车的大伯正好路过,带上了另一位已经等了一小时的大爷,我如果想去,也可以立即上车。但我已经决定不去,而是去找我的孩子,跟他解释刚刚发生了什么。
时间很快,转眼就快过去两周了。
我有时候会跟他提我想去剪头发,小宋每回都说:我想跟你一起去!我也总是说,可以啊,但是我自己一个人不行,我在剪头发的时候就没法看你了,如果外婆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三个人一起去,要不你去问问外婆?
小宋也每回都去问外婆,但外婆也每回都拒绝。我打定主意,直到孩子同意,我再去,如果他还是想去,我就找个周六,带着他一起,小姨不用上班可以陪他玩,正好还能一起回来。
然后今天早上,我又跟他说了剪头发的事,也同样上演了请求外婆-外婆拒绝的一幕。不一会儿,看到堂弟正要开车去城里上班,我算了算这会儿去剪,刚好十点半班车回来。于是我再次提起,同时外婆在旁边提议带他去喂鸡,妈妈很快就会回来,他竟然说“好”,他在家里等我回来。
当妈的,真是有很多泪目时刻啊啊啊 那一刻我真的很兴奋,马上跟娃爹说:
我坚持不偷偷溜走,真的很值得!
很早以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偷偷溜走,的确让一时好过,但请别这么做》。是的,我越来越确信,一定要同孩子告别。
《妈妈的心灵课》中说:
只有这个世界满足婴儿在先,才能让婴儿慢慢走出来适应这个世界。
妈妈一开始就主动与宝宝合作,自然会换来宝宝与妈妈的配合。
当我尊重他,适应他,渐渐的,他真的就在各项事上与我配合。
#3
晚饭时,小宋在吃完一碗饭后要喝牛奶,给他拿来一瓶,喝了一点后说要倒到杯子里喝,于是给他倒杯子里了。他用吸管喝着喝着,就开始“捣蛋”了。
拿吸管不断从杯子里挑出来,撒得一桌子上到处是牛奶,这里一滴那里一滴。
外公外婆连连摇头:不吃就别吃!不要浪费!不要玩!然后跟我说:不喝就拿掉!
小宋不为所动,继续玩。
我也不为所动,继续观察。
因为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捣蛋的熊孩子,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在探索的“小科学家”。
这个吸管是两截的,白色入口的大的一半,透明的尖头的小的一半,小宋在不停的测试,当他用力把白吸管往杯子里按下去,再拿出来,吸管变短了,他把透明的一半拉出来,吸管又变长了,然后继续往杯子里按。
按短—拉长—继续按短—继续拉长,如此往复。
撒出来的一滴一滴的牛奶,是因为迅速从杯中拿出短吸管,并不是故意撒牛奶。
随后,他把吸管倒过来,白色的大头朝下,透明的小头朝上,并放入嘴里吸,我发现这样他吸得不是很顺畅(我自己从没这样试过!),很快又换回来我们认为“正确的姿势”。之后,他便专心喝起了牛奶,不再“捣蛋”。
最后虽然牛奶没有喝完,不过他说饱了,于是我们愉快的结束用餐,开始玩耍。我从不要求他把食物吃完——永远不多喂一口。
一次小小的经历,回想一遍还是很有感触。如果看不到孩子真正在干什么,就会觉得孩子在捣蛋在搞破坏,就会立即制止,临了再总结一句:可怕的两岁,实在太可怕了。
但是一旦我们能好好的观察,真正看见他,是不是没什么可怕的啦~
//////////
她们从这个角度看待做妈妈这件事会更好,是育儿经验让她们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妈妈。
——《妈妈的心灵课》
是这些真实的育儿经验,让我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妈妈。